摘要: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人人會說普通話”,而不是“人人只說普通話”……
>最近,廣州各個幼兒園、中小學正開展“推普周”運動。據(jù)了解,自1998年起,9月的第三周就被定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
然而,部分學?!巴破铡钡男麄鲀热?,卻引起了不少本地家長的質疑,更是引起了各界對于地方語言文化傳承的擔憂……
01
人人只說普通話?
在荔灣區(qū)某幼兒園的“推普周”宣傳推文中,是這樣寫道的——孩子如出現(xiàn)不正確的發(fā)音、存在方言、土語,老師要及時糾正;孩子和老師、同學以及父母說話時都要使用普通話;家長陪孩子講繪本故事,提高閱讀能力,請不要忘記用普通話……
▲某幼兒園的“推普周”宣傳推文
對此,有家長質疑,如此倡導是否曲解了國家的“推普”政策,扼殺了兒童學習本土語言文化的空間呢?
值得注意的是,該幼兒園也在推文中提到“推廣普通話與說方言不沖突”的觀點,但前后文顯得非常自相矛盾……
如果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講普通話,在家要和家長講普通話,甚至親子閱讀也講普通話,走向社會也要講普通話,那孩子還有什么機會講本地語言呢?
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就曾表示:“我們推廣普通話,為的是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這說明了,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初衷,是在于“人人會說普通話”,而不是“人人只說普通話”。
?
關于“推普”的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在課堂教學時,科任老師的教學用語為普通話。在上課期間,師生使用普通話,這一點相信絕大部分家長也能理解。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
在課間時間和課外時間,學生使用什么語言溝通交流并無法律規(guī)定,這說明立法者是為地方語言的使用留出了空間。
?
幼兒園和中小學提出課間時間和課外時間都要使用普通話,這顯然是在“加戲”了,實質上壓制了本地語言的使用空間。
其實,類似的案例早有發(fā)生。2008年,荔灣區(qū)某小學曾給學生家長發(fā)短信,要求全體師生進入校園后都要說普通話,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不能說地方語言。
后來,荔灣區(qū)教育局責令該學校整改,將關于在任何場合都使用普通話的條文口號或通知刪除。
推普不等于廢粵,上課說普通話,下課照講母語,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地方語言文化,這兩者本身并不相悖。
例如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就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以傳承和保護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化項目納入工程建設。
有關幼兒園和中小學“一刀切”地加戲,不僅是對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曲解,更是在抹殺中國各地語言文化傳承的可能性。
02
說方言就不愛國了嗎?
除此之外,白云區(qū)某小學的一份“推普”倡議書也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因為當中提到“說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是維護祖國語言的健康、維護民族榮譽的愛國行動”。
有家長擔心,如此表達是否會誤導孩子,使其形成“說普通話才是愛國,說地方語言就不愛國”的想法。
?
▲某小學“推普”倡議書內容
要知道,愛國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甚至更早,漢代的荀悅就已經(jīng)提出“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思想。
而“普通話”的概念直到清末被提出,1955年現(xiàn)代標準漢語名稱才正式定為“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寫入憲法。
那么眾多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例如近代出生于廣東、以粵語為母語的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他們不講“普通話”,難道也不愛國嗎?
?
▲梁啟超,圖源網(wǎng)絡
與此同時,“說普通話才愛國”的觀點,其實也與推廣普通話的初衷大相徑庭。我們從普通話為什么不叫“國語”的討論中便能窺知一二。
“國語”源于清末,在民國時期被法律認可,作為中國官方共同語的一個稱呼。
▲圖源網(wǎng)絡
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提到:“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jīng)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采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于國內其他民族之上?!币虼耍袊墓俜焦餐Z就成為“普通話”。
普通話的“普通”兩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重要的是其工具屬性,而不是文化屬性。
03
給孩子留一片學習母語的空間
無可否認,推廣普通話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多民族、多語言的大國而言,推廣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
而對如今的孩子來說,說普通話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與各地伙伴的交往來說,也是十分之必要。
▲圖源網(wǎng)絡
然而,本地家長反感的,是部分學校打著“推普”的幌子,要求孩子在所有的場合都只講普通話,甚至視本地語言為學習普通話的“天敵”。
當然了,廣州亦有部分幼兒園和中小學做得很好,在“推普”的同時,重視本地語言的傳承——例如開展粵語童謠傳唱、粵語歌曲合唱比賽、粵語講古、粵劇文化推廣等活動,雙減下“5+2”的課后興趣課程中,也有粵語選修課的蹤影。
▲圖源網(wǎng)絡
另外,值得反思的是,“小朋友自然能在生活中學會粵語,不用特意去教”的觀念需要改變,在如今普通話教學的環(huán)境下,小朋友習得普通話的難度較低,反而如果家長不再主動創(chuàng)造耳濡目染的粵語交流氛圍,現(xiàn)在的小朋友更容易丟失母語。
本地方言和普通話,從來不是二元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當我們的下一代不會粵語/客家話/閩南話/上海話等地方語言時,不僅僅是能否掌握某種語言的問題,還失去了觀察、感受和思考世界的另一種方式,更是失去了接觸豐富多元文化的機會。
保護中國多姿多彩的地方語言文化,不妨從給下一代留一片學習母語的空間開始。
各位自己友,
你認為怎么平衡“推普”與學習本地語言?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Bunny,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推廣普通話與保育地方語言的界線在哪里?》http://m.ibt120.cn/neighbor/110850.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