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關于抖音平臺直播不能用粵語的文章,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回應。
從后臺的留言,我看到大家對于傳承和保育粵語的熱情,也看到大家對于粵語在年輕一代中日漸沒落的擔憂。
我從來不是什么試圖力挽狂瀾式的人物,但我是一個有自己堅持的人。我不喜歡要求別人如何如何,我只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努力。所以在未來,我依然會多使用粵語,多傳播粵語,尤其是讓年輕一代能夠有機會傳承這古老而又優(yōu)雅的語言。
不過在昨晚的留言里,我還看到了一些朋友使用了許多不雅的詞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粗口”。也有朋友留言說在一些短視頻平臺,有不少以粵語粗口招徠粉絲的主播,而且貌似還頗為紅火。
關于粗口,坊間有一種說法,稱”粗口是粵語文化的精華”,我也見過一些自稱是粵語支持者的朋友,經(jīng)常滿嘴粗口,以此標榜自己是”講粵語的人”。
誠然,每種語言,包括地方方言,都有一些自己地方特色的罵人的話,例如北京就有著名的”京罵”,四川人和上海人罵人也大不相同。
但這些”粗言爛語”,只是一種情緒上發(fā)泄的產(chǎn)物,全無什么”文化”可言,來來去去無非就是問候?qū)Ψ侥赶凳献宄蓡T,以及描述各種生殖器官而已。
一種語言如果要靠”粗口”來維系,如果其精華是一堆污穢的詞語,那并不是這個語言的驕傲,而是這個語言的悲哀。
我們常常說粵語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因為它有很多粗口,而是它既保留了大量中國古漢語文化的精華,又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的精髓,兼容并包,海納百川而成。
例如在拙作《粵語有段古》里面就提到,”巴閉”是來自于古代外國商人的用語,”孤寒”的詞意則是只有古漢語才有的用法,”烏利單刀”源于南宋末年的典故,”陸榮廷睇相”則是源于民國時期的故事……
這些豐富、有趣、滿載著歷史與地方特色的詞語,才是粵語的驕傲。
還有,粵語保留了古漢語的發(fā)音體系,有所謂”九聲六調(diào)”,與唐宋時期大量詩詞歌賦相貼合,被稱為漢語語言的”活化石”。
我個人并不完全反對”粗口”。在適合的場合,在需要的時候說上兩句,頗有助于情緒的表達,有時也能起一點搞笑逗樂的作用,但這并不是什么值得驕傲的事。
正如你家小孩在學校跟同學打”爛仔交”,就算打贏了,也不是什么值得高興的事吧?值得高興的是你家小孩品學兼優(yōu),日后成為社會棟梁,為世界做有益之事才對吧?
所以,請不要靠粗口來傳承粵語,不要把沒文化和粗鄙當成自己的驕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