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20年代末,當時市政當局決定在市區(qū)珠江河段的河面最窄處,即珠江北岸的維新路(今起義路)直達珠江南岸的廠前街(今江南大道),建造第一座連接兩岸的鋼結構開合式跨江大橋。
?
大橋從1929年12月1日開始動工,經(jīng)過3年多的施工,于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車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米,因臨近羊城名勝海珠石,因此得名海珠橋。
?
落成時在橋上的“海珠橋”三個大字是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省長胡漢民(1879-1936)題寫。
當年海珠大橋的設計非常周到,為了利便大船的通過,中段橋面每天下午四點開合。橋上設有巨大的動力設備,拉動吊索,控制橋面一啟一關。每到開合時,一聽到動力設備的隆隆聲響,許多早排起隊的“大火船”(汽船或蒸汽輪船),魚貫穿過海珠橋,蔚為壯觀。每到這個時候都有很多人在兩岸觀看,留連忘返。
直到1938年抗戰(zhàn)時期,海珠橋開合的機械遭日機轟炸嚴重損壞,此后中段再也不能開合。
海珠橋對于廣州市容和市民的便利都有很好的幫助, 當時有很多人都把海珠橋當做廣州的象征,再加上經(jīng)歷過這次抗戰(zhàn)時的日軍的轟炸,海珠橋還能保持它原來的面目,這可見海珠橋是有它的光榮歷史的,然而,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50分國民政府撤離廣州炸毀海珠橋,它十八年的光榮歷史就這樣給斷送了。
解放后市政府于1950年3月25日重建的海珠橋,并于同年12月5日再正式通車啟用,重新修復后的大橋中孔是不能開合。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增加4柱橋墩。
其實,現(xiàn)時好多老廣州,停留的記憶,比較深刻的還是單車年代,千軍萬馬過海珠橋:
遠眺海珠橋
廣州靚女經(jīng)過海珠橋
海珠橋上從南到北俯瞰的風景
漫步海珠橋
淪陷海珠橋
海珠橋是廣州的地標,更曾是廣州八景之一。所以,在一般的網(wǎng)絡上,印刷品上,海珠橋的“身影”隨處可見、多如牛毛。 比如,連國家名片的明信片也曾有海珠橋的倩影。而文中的圖,好大部分是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海珠橋是廣州人抹不去的記憶。感謝羊城網(wǎng)網(wǎng)友kasatanke提供這些珍貴的照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