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從歷史與數(shù)據(jù)之中找尋線索……
“我是廣州人,但我不會說廣州話……”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后,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qū),下一代只會講普通話而不會說粵語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全國、盛極一時的粵語,如今卻在其發(fā)源地面臨著傳承危機。
?
▲圖源網絡
究竟,這個轉變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有人認為是學校推行普通話教育,有人認為是本土家庭缺乏母語意識,有人認為是電視電臺的粵語時段越來越少,有人認為是優(yōu)秀粵語作品的缺乏。
但我認為,這些答案都并沒有觸及根本和全局,甚至很多時候都是倒因為果。所以,想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歷史與數(shù)據(jù)之中找尋線索……
01
官話在古代為何不普及?
讀過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朋友都知道,秦始皇在滅六國后,為了便于實行大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管理,所以在全國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等一系列政策。
那秦始皇又有沒有考慮過統(tǒng)一全國的語言呢?實現(xiàn)口同語呢?把首都咸陽的語言作為官話推廣到全國各地呢?這樣地方選拔的官員匯報工作時不至于雞同鴨講,而政令下達的時候也更便于把皇帝的意志傳到每個子民那里。
▲秦始皇,圖源網絡
我相信肯定有,但他只是無法做到。一方面是秦朝的統(tǒng)治時間很短,歷經三代也只維持了短短十四年,更重要的是古代缺乏把一種標準語言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技術條件,而這個問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滅亡依然無法解決。
早在雍正年間,清廷就在廣東和福建設立正音書院,由當?shù)伛v防的旗人任教,規(guī)定這兩省鄉(xiāng)試舉子必須用北京官話。面試的時候,童子聽不懂、不會說官話,就不能考秀才。但這個政策顯然是失敗的。因為到了清末戊戌變法的時候,在北京的光緒皇帝依然很難聽得明白來自廣東的康有為在說什么。
?
所以在古代,全國除了京城以外的地區(qū),官話只會在少數(shù)官員和學者之中流行,而絕大多數(shù)的百姓都一定是使用當?shù)氐陌自挕?/p>
▲康有為,圖源網絡
直至民國時代,全面推廣官話的技術條件終出現(xiàn)。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了注音符號,而留聲機、電臺收音等設備亦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和普及。所以,蔣介石政府在北伐成功后,就曾經仿效過普魯士統(tǒng)一的德國以及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大力推行過國語統(tǒng)一運動,但由于后來抗日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爆發(fā),所以一直沒能在中國大陸執(zhí)行下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后,廢除了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國語,在1956年正式開始在全國推廣普通話。
▲圖源網絡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就會問,既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就開始推廣普通話,那為什么粵語文化在八九十年代反而一度風靡全國,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才廣東開始出現(xiàn)傳承危機呢?
02
粵語興衰與經濟地位有關?
在知乎上,很多人喜歡用粵港澳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來解釋粵語的興衰:改革開放初期,粵港澳經濟引領全國,那粵語自然風靡全國,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粵港澳經濟地位下降,那粵語自然也會衰落。
我覺得,用這個觀點來解釋粵語文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全國是有一定合理性,當時剛剛經歷十年浩劫,經濟和文化都是百廢待興,而粵語流行文化正是跟著香港投資的引入,先是傳入廣東,再帶到內地。
?
▲beyond樂隊,圖源網絡
但是,用來解釋粵語文化在全國的吸引力下降,并在本地出現(xiàn)傳承危機,這顯然就不合理了。
首先,近二十年內地很多地方經濟崛起是事實,但廣東的經濟地位卻并沒有顯著下降——從1991年開始,廣東財政收入連續(xù)三十三年位居全國首位。2023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廣東幾乎以一省之力貢獻了全國將近一半(47.47%)的養(yǎng)老金調劑。如果廣東經濟真的仆街,你該想想內地會有多少省份發(fā)不出養(yǎng)老金。
▲圖源水印
另外,粵語文化在全國各地的影響力衰減也只是一個錯覺。這是因為內地流行文化在近二十多年開始崛起,臺灣地區(qū)乃至歐美日韓的流行文化,亦隨著國家進一步的開放而輸入,百花齊放的局面取代了當年只有粵語流行文化一枝獨秀的格局。
正如我們現(xiàn)在依然還能夠看到,各地卡拉OK中粵語歌依然占據(jù)近半歌單,而香港歌手到內地開演唱會亦一樣場場爆滿。
▲圖源網絡
最后,這個觀點更加無法解釋,在經濟發(fā)展越是靠后的地區(qū),本地語言的傳承卻反倒要好一些呢?而經濟地位在本世紀快速崛起的上海,在滬語的傳承問題上,卻遠遠比粵語在粵港澳地區(qū)的傳承要嚴峻得多?
03
前所未有的全國人口大遷徙
答案并不復雜,正是在于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xiàn)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規(guī)模遷徙。
1980年后,廣東由于有著接近港澳的優(yōu)勢,經濟迅速發(fā)展,一方面將來自香港的粵語流行文化輸出到全國各地,另一方面又吸引著內地成千上萬的打工者背井離鄉(xiāng)涌入廣東,從而導致廣東經濟最發(fā)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人口出現(xiàn)結構性的改變,而上海的情況也是類似,只是滬語缺乏了像香港那樣的流行文化輸出基地。
我們看看幾組人口數(shù)據(jù):
中國的總人口數(shù),1980年是9億多,2000年是12億多,2010年是13億多,三十年增長了約36%。
廣東的常住人口數(shù),1980年是5200萬,2000年是8600萬,2010年是1億零440萬,三十年增長了約100%。
廣州的常住人口,1980年是500萬,2000年是994萬,2010年是1270萬,三十年增長了約154%。
可以看到這三十年間,廣州的人口增長速度遠超全國全省。要知道,在1980年開始全國就開始實行一孩生育政策,這就意味著廣州這三十年之中增長的常住人口大部分,都不是來自自然增長,而是來自于外地流入,特別是外省非粵語地區(qū)的流入。
我們完全不難想象,當外來新移民占少數(shù)的時候,他們?yōu)榱巳谌氡镜厣?,當然是會選擇學講當?shù)卣Z言;但如果當外來新移民比例大幅提升,甚至超過本地人,恐怕就沒必要再學講當?shù)卣Z言了,大家用作為通用語言的普通話溝通就足夠了,反而是作為相對少數(shù)的本地人,在生活、工作等場景中,使用本地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少。
▲圖源網絡
以廣州的中小學場景為例,在80、90年代,每個班每50個學生中,可能只有1個外地學生,那他可能會學習粵語以融入集體,而現(xiàn)在卻可能有25個同學都是來自外地,那自然全班同學都會習慣性地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再比如在廣州的家庭中,異地婚姻比例逐漸增多,“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很多孩子的父母,有一方是本地人,而另一方是外地人,出于便利和遷就,使用本地語言作為家庭溝通語言就更少。
▲圖源網絡
在以前原居民為主的社會里,出去買東西講價、吃飯點菜要用粵語才靈光,但如今大量零售業(yè)和服務業(yè)從業(yè)者都是新移民,若你不會講普通話,反而會造成生活不便。
語言教育政策、本地電視節(jié)目、家庭母語意識、本土語言作品等等當然也是影響粵語傳承的因素,但與外來人口流入這個最重要的因素相比,可以說都是次要的,又或者說是根本是后者導致了或者是加劇了前者的發(fā)生。
04
粵語未來注定會消失嗎?
粵語未來注定會消失嗎?我覺得也不至于那么悲觀。
當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后,帶著大量軍人軍屬逃到臺灣,不但改變了當?shù)氐娜丝诮Y構,同時在教育上強力推行國語,打壓其他語言,也令到當?shù)氐拈}南話和客家話一度沉寂下來,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如今臺灣地區(qū),已經重新形成了以國語為主,但同時多種語言共同發(fā)展的局面,甚至連高山族的語言也有專門的課程和電影作品。
▲高山族,圖源網絡
至于粵語,畢竟是發(fā)源于中國最富裕的地區(qū),有著相對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標準建設,而且在海外也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礎,既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是流行文化必不可少的載體,加上如今互聯(lián)網自媒體的出現(xiàn)也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對于受眾注意力的壟斷,因此還是有很大片能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
特別是近年,隨著普通話的普及率提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也反過來開始意識到保育粵語的重要性,從而在教育、出版、非遺等方面發(fā)力,這實在比起當年閩南話和客家話在臺灣地區(qū)的境況要好得多。
不過,就肯定無法恢復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種輝煌——畢竟,那是歷史上非常特殊的機遇,而并非常態(tài)。
但無論如何,我們依然值得為此而努力和奮斗。因為,粵語對于我們來說,除了是與家人溝通的工具,還是嶺南文化的載體,更是象征著族群的認同!
同時,粵語也正正是中國源遠流長的語言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粵語傳承危機的出現(xiàn)?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勞震宇,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粵語傳承危機: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卻總說不清原因……》http://m.ibt120.cn/story/128512.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