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廣州人閑時總是喜歡和三五好友相約大排檔,喝著啤酒、吃著小菜,看著車水馬龍和過往行人,與好友談天說地。大排檔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生活,并且成為一種文化,追溯源頭,從何說起呢?

十個人里九個會寫錯這個字

? ? ? ? 大牌檔,通常人們會寫成“大排檔”,其實這是一個誤寫。大牌檔源于香港,1921年,港英政府將小販分成固定和流動兩種牌照,前者稱大牌,后者稱小牌,固定的小販檔就稱為“大牌檔”。但最初,并非所有大牌檔都是做飲食的。直至二戰(zhàn)之后,為恢復(fù)經(jīng)濟(jì),政府就發(fā)出在公眾地方經(jīng)營小型熟食檔的特別牌照。由于這類熟食檔屬于固定小販,所以亦是持有大牌。按規(guī)定,大牌需要懸掛在食檔當(dāng)眼處,于是人們便稱這些食檔做“大牌檔”。

十個人里九個會寫錯這個字

? ? ? ? 至于“大排檔”的寫法,則是香港街頭大牌檔風(fēng)潮傳入內(nèi)地之后,人們誤以為是“一排排的檔口”,因而生出的。當(dāng)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廣州與香港內(nèi)隔籬鄰舍,大牌檔自然是紅火非常,廣州人更將此發(fā)展為露天的宵夜場所的代名詞。于是,宵夜就大牌檔,歇腳就士多檔。

十個人里九個會寫錯這個字

 

? ? ? ?那麼,在大牌檔出現(xiàn)之前,廣州人的宵夜生態(tài)又是如何的呢?民國時至解放初,廣州人的宵夜生活與如今甚為不同。就如德昌茶樓,現(xiàn)在經(jīng)已不復(fù)存在,老一撮的人或者尚記憶猶新。德昌出品的荷葉炒粉相當(dāng)“盞”(好),但其通常開到下午四五點就會收鋪。夜深之后,并沒有什麼炒粉、潮州粥、麻辣燙之類的露天檔口,就算真的“露天”,頂多是在騎樓底的走道上設(shè)下座位。這些食檔,賣的都是涼粉、糖水之類的小食。流動的食檔反而更多,有的賣鹵水鴨頭鴨翼、有的賣熱蔗。最頂肚的,就是云吞面。小販挑著擔(dān)挑,前后各掛著一個木箱,前邊的里頭有炭爐生著火,載著面料、云吞,后邊的箱放著碗筷。小販一邊行,一邊敲著竹板,敲出“滴得、滴得”的聲音,那音效甚似粵語中“食得、食得”一般。聽到此獨得的竹板聲,真令人口水掂流。而有小炒的宵夜地方,則多為高消費的酒樓啦。

十個人里九個會寫錯這個字
? ? ? ?如果說與如今大眾化的大牌檔類似的食肆,記憶中的就是文革前在解放北路、應(yīng)元路斜對面的“白云”了。那個年代,夜晚說書完了之后,年輕一輩的說書人就會跟著老前輩到那處宵夜,順道向草根階層探聽坊間趣聞,收集民間俚語?!鞍自啤笔且婚g小食店,晚上兼做夜茶市,通常做到深夜才打烊,鋪面甚小,座位要露天擺出街外。其時,甚多勞苦大眾在此聚集,晚晚“爆棚”。經(jīng)常人多,以至沒有坐席,食客拿了食物索性就到街邊食用,或席地而做,或坐在自己的三輪車上。不過大家都十分自覺,坐得再遠(yuǎn),在老板伙計視線之外者,食完都絕不會走單。有時伙計忙不過來,就近的食客,甚至代為收錢,錢放入柜臺,拍拍手,以示自己并無私取半分。
十個人里九個會寫錯這個字

? ? ? 有人曾說:大排檔不僅在于吃,幾張小桌更是一片小江湖,翻炒出人情冷暖之地。廣州人美好的一天,從酒樓“嘆茶”開始,一盅兩件成為早茶的代名詞。而說到廣州人一天的結(jié)束,那便是在大排檔的杯盤狼藉中落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