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幾日是清明節(jié)。近年,為了喚起更多人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清明節(jié)經(jīng)已被列為公眾假期,放足三日,等我地可以好好地緬懷一下逝去的先人。但清明節(jié)何以為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大家又知道幾多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通常在陽歷的4月5日左右。傳說戰(zhàn)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公子重耳被迫與群臣逃難。途中干糧已盡,隨臣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熬肉湯獻重耳。后來,重耳做了國君,稱晉文公,擢升官員的時候,竟忘記了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介之推深感文公“不可共富貴”,憤然辭官,隱居綿山。內(nèi)疚萬分的文公去綿山尋覓之推,幾經(jīng)呼喊,仍未見其“浮頭”,情急之下,發(fā)火燒山,欲逼其現(xiàn)身。大鑊連燒三日,介之推仍不愿出山?;鸺认?,文公入山,見之推抱大柳樹被“監(jiān)生”燒死。在介之推身上,找到其留下的字條一張,上面囑咐文公:“為君清明復清明。”文公傷心甚矣,厚葬之推,并定下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和清明節(jié)紀念他。
清明節(jié)是拜祭先人的日子,老廣州會稱之為“拜山”。舊地,在清明當天朝早,男男女女都會荷鋤挽竹籃或食盒,至祖墳,先除雜草,后鋤幾個草墩,置于墳手和墳頭之上,用以壓長白的字條。用紅漆填寫碑文后,就擺上祭品,再依次點香燭、燒元寶衣、紙張。拜祭過后,奠酒、燒炮掌,最后參與拜祭的人一同分吃芋頭,寓意“添丁發(fā)財”。
另外,新逝者的墳稱為新山,廣府人習俗,新山要在清明前拜掃,一般在二月二土地誕(俗稱社日)之前,有“新山不過社”一說。
講起廣州傳統(tǒng)的清明“拜山”習俗,不得不提舊陣時一種由此衍生出來的職業(yè)——“山狗”?!吧焦贰逼鋵嵤菍L嫒顺荨⒋虿荻?,做“粗重野”(重體力活)的一類人。他們也兼“執(zhí)骨”遷葬的工作。也就是打開墓穴,將棺木中的骨殖裝入“金塔”(又稱“金埕”,用以裝尸骨的瓦壇),再另葬他處。不過,現(xiàn)在火化普及,甚少土葬,“山狗”這個行業(yè)也漸漸消失,問起“金塔”是什么,你后生仔女也沒幾個知道啦。
最后一種風俗是“太公分豬肉”。以前村民在清明拜祭過后,就會到祠堂聚飲,將用于拜祭的大燒豬分切成約一斤一份,每個男丁都可分得一份,六十歲以上的男人可得雙份。故此,廣州有句歇后語叫“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廣州人又會將一些人人有份的獎項稱為“豬肉獎”。
?
隨著社會的變遷,喪葬習俗隨之改變,拜祭的風俗比起以往也變得很不同。但風俗點變都好,我們懷念祖宗先人的情懷是始終不變的!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