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入圍2支陸賽區(qū)團隊,向世界展現年輕原創(chuàng)力量

● 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且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腦卒中發(fā)病幸存者中,約75%留下后遺癥、40%重度殘疾。今年,入圍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名單的兩支中國大陸團隊均聚焦于腦卒中康復領域,針對腦卒中后患者日常面臨的吞咽障礙、神經損傷等問題提出了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致力于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 除醫(yī)療健康領域外,2024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的作品還重點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安全防護等領域,展現年輕一代發(fā)明家們對全球性難題的洞察,以及利用創(chuàng)新科技改變世界的發(fā)明家精神。

今天,2024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名單正式公布。由14位全球頂尖戴森工程師重重篩選出的入圍作品涉及醫(yī)療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安全防護等多個領域,生動展示了年輕一代發(fā)明家們的原創(chuàng)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國大陸賽區(qū)首次有兩支團隊同時挺進國際二十強。他們分別是 CO-JUMP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以及Dysphagia Dynamics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兩支隊伍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發(fā)病率日漸升高的腦卒中患者人群,憑借對腦卒中康復痛點的深刻理解,創(chuàng)新思維與多元技術的巧妙結合,為患者帶來創(chuàng)新的康復解決方案,從全球29個賽區(qū)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戴森設計大獎是一項國際性的設計與工程大獎,旨在嘉獎、鼓勵和啟發(fā)新一代的設計工程師為全球性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大獎每年面向所有工程專業(yè)或設計專業(yè)的大學生和新近畢業(yè)生開放征集,并為他們提供國際的展示平臺以及豐厚的獎金支持。自2005年戴森設計大獎創(chuàng)立以來,已經向來自世界各地超400位歷屆獲獎選手頒發(fā)超100萬英鎊獎金,為他們的項目迭代和商業(yè)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2016年進入中國以來,戴森設計大獎見證了本土新一代科創(chuàng)人才的原創(chuàng)力量,迄今已激勵了超過2萬名中國大學生為全球性難題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此次兩支中國大陸團隊入圍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既是對本土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度肯定,也是中國大陸賽區(qū)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接下來,中國大陸賽區(qū)的兩支入圍隊伍將代表本土原創(chuàng)新勢力繼續(xù)角逐國際冠軍,勝者將獲得3萬英鎊獎金,最終結果將于11月16日揭曉。

便攜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實現高效安全居家康復

此次躋身國際20強的CO-JUMP軟體康復手套是一款兼具自適應性、順應性及高安全性的軟體康復手套,適用于術后、腦卒中等神經損傷引起的手部功能障礙患者,實現高效且安全的居家康復。發(fā)明團隊由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的李元靖、錢青云、虞添麟、關順梓、韋一、李俊楷、詹菁七人組成。

CO-JUMP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團隊負責人李元靖

在項目初期,CO-JUMP團隊發(fā)現,在人口老齡化的浪潮中,我國居民腦卒中發(fā)病率日漸增加,許多腦卒中后患者因為神經損傷所引起的手部功能障礙無法正常生活。與此同時,在相繼走訪了多家三甲醫(yī)院的康復科及神經外科,與醫(yī)生及患者展開了深度交流后,團隊進一步了解到,當前市場上現有的手部功能康復設備普遍存在價格高、體積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損傷的問題。面對這些切實的患者需求、設計痛點,CO-JUMP團隊深入學習軟體機器人技術,研究不同驅動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不斷改善患者的實際穿戴體驗。經過多輪原型機測試和迭代,最終成功研發(fā)出了兼顧性能和使用體驗,同時能夠與線下康復醫(yī)院共享醫(yī)療資源,實現居家康復需求的CO-JUMP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

研發(fā)過程中的CO-JUMP

國際20強評委、戴森硬件團隊負責人胡宏飛對這個作品給予了高度肯定:“CO-JUMP將軟體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康復醫(yī)療領域,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性。團隊通過將機械、硬件和軟件開發(fā)相結合,展現了真正的工程深度,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全球20強入圍項目?!?/p>

在得知入圍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的消息后,李元靖分享道:“這次入圍國際20強為我們注入了更多信心。接下來,我們將小批量生產CO-JUMP,并通過與社區(qū)醫(yī)療服務點、私立康復機構,以及醫(yī)療私域平臺合作,進一步推進作品商業(yè)化。”據悉,團隊還將與三甲醫(yī)院合作開展臨床課題,對產品進行更為深入的測試與優(yōu)化,以期為患者帶來更加優(yōu)質的康復體驗。

穿戴式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開啟低成本康復新模式

由上海交通大學的朱兆鵬、何琦、印楠設計的Dysphagia Dynamics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也成功上榜國際20強。該發(fā)明關注到了腦卒中所引發(fā)的吞咽障礙病例,能夠為吞咽障礙患者提供精準評估與家庭康復訓練方案。

Dysphagia Dynamics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

在發(fā)明咽韻前,朱兆鵬、何琦和印楠三人已經圍繞腦卒中患者開展了多個研究課題,并由此觀察到許多患者因為吞咽障礙而無法正常進食、喝水。于是,他們開始對市場上現有的吞咽障礙評估方法進行調研,發(fā)現存在時間成本高、價格昂貴、臨床使用率低,以及容易造成患者不適等問題。因此,在后續(xù)的設計過程中,咽韻團隊在保證器械療效的同時,更是將提升用戶體驗放在首位。經過反復的患者測試和大量的數據收集,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成功問世,該發(fā)明包含頸部可穿戴硬件和配套軟件,相比傳統(tǒng)治療方式更加高效、經濟、更具依從性,可穿戴的設計也提升了患者的使用體驗。

Dysphagia Dynamics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團隊成員印楠(左)、朱兆鵬(右)

據朱兆鵬介紹,目前咽韻已完成小范圍的用戶測試。未來,團隊將進一步擴大測試范圍,并持續(xù)優(yōu)化產品。期待能夠借力戴森設計大獎這一平臺所獲得的媒體曝光及獎金,加速發(fā)明成果的落地。

2024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20強作品??中國大陸賽區(qū)(按作品首字母順序進行排列)

CO-JUMP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 中國大陸

李元靖、錢青云、虞添麟、關順梓、韋一、李俊楷、詹菁

一款基于人體工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中風康復手套。

Dysphagia Dynamics 咽韻吞咽障礙康復訓練平臺 中國大陸

朱兆鵬、何琦、印楠

便攜式無創(chuàng)吞咽障礙評估、監(jiān)測與康復訓練平臺。

其它國際20強作品一覽(按作品首字母順序進行排列)

Air Ring 48冷卻裝置 中國香港

Yu To Mak, Ze Fu Jeff Li, Jing Hymn Joseph Wong

安全帽冷卻裝置,能夠為戶外工作者提供降溫效果。

Airxeed Radiosonde無線電探空儀 新加坡

Shane Kyi Hla Win, Danial Sufiyan Bin Shaiful

可以重復利用的無線電探空儀,該設備可以在完成氣象測量任務后安全返回。

Athena冷卻裝置 愛爾蘭

Olivia Humphreys

便攜式化療后頭皮冷卻裝置。

Cap Snap醫(yī)療多功能工具 新西蘭

Jack Pugh

醫(yī)療領域的多功能工具,用于安全移除壓蓋密封蓋和破碎安瓿瓶。

Concavix自適應鼠標 墨西哥

Jonathan Lopez Calderon, Raúl Hernandez, María de Lourdes Zaldívar Martínez

適用于手部發(fā)育不全用戶的自適應鼠標。

finGrip導管系統(tǒng) 奧地利

Philipp?Niechoj

適用于手部靈活度低或坐輪椅用戶的導管系統(tǒng)。

Flying ear pressure regulator 飛行耳壓平衡器 中國臺灣

Yi-Shan Zheng, Wen-Yeh?Hsaio-Lin

可調節(jié)飛行中的耳壓變化、緩解耳部不適的產品。

Mammosense X光檢查工具 新加坡

Luke Goh

旨在乳腺癌篩查過程中提升舒適度的乳腺X光攝影傳感器。

Moii氣道通暢療法訓練套件 瑞典

Yuchen Lan

為患有囊性纖維化的青少年設計的氣道通暢療法訓練套件。

OcularSky眼底照相機 阿聯(lián)酋

Houssam Hammoud, Mohammad Yaman Al Aref, Mohamad Hammoud, Mayar Jabouli, Wessam Shehieb

便攜、經濟的智能手機輔助眼底檢查解決方案。

Oxynizer非電動制氧機 韓國

Kyeongho Park, Jiwon Lee, Jiwon Kim, Yeohyun Jung, Seung-Jun Lee

供發(fā)展中國家使用的非電動制氧機。

Peter可穿戴生物醫(yī)學設備 英國

Jonathan Fisher

可穿戴生物醫(yī)學設備,可幫助腿部功能喪失的帕金森病患者重新獲得行走能力。

PulpaTronics RFID服裝標簽 英國

Adonis Christodoulou, Barna Soma Biro, Chloe So

可回收的紙質RFID服裝標簽。

Pyri早期野火探測系統(tǒng) 英國

Richard Alexandre, Karina Gunadi, Blake Goodwyn, Tanghao Yu

生物材料制成的早期野火探測系統(tǒng)。

Social Plast塑料回收系統(tǒng) 德國

Johannes Kastner

經濟實惠的塑料回收系統(tǒng)。

Sorbet吸音板 澳大利亞

Sze Yek

由碎紡織廢料制成的吸音板。

TAILWIND降溫安全帽 韓國

Youngki Kim, Jisu Kim, HyeonJun So, Seunghun Jeong

用于產生氣流以達到降溫效果的建筑安全帽。

The Reef生態(tài)過濾器 比利時

Anton Vervoort

控制水體藍綠藻過度繁殖的生態(tài)過濾裝置。

編者按

關于戴森設計大獎

大獎宗旨

針對某一特定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這個問題可以是困擾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麻煩,也可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難題。最重要的是,解決方案需要切實有效并展現巧妙的設計構思。

流程

參賽作品首先在國家或地區(qū)范圍接受外部評委小組的評選。所涉及的各國家或地區(qū)評選出區(qū)域賽區(qū)冠軍、亞軍和季軍。由戴森工程師組成的評審團將從這些優(yōu)秀設計方案中評選出20件作品,再將國際20強遞交詹姆斯·戴森爵士評審,最終從中遴選出國際大獎冠軍、亞軍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獎得主。

獎金

由詹姆斯·戴森爵士選出的國際大獎冠軍,可獲得獎金30,000英鎊(約合27.7萬元人民幣)。

每位國家或地區(qū)冠軍可獲得5,000英鎊(約合4.6萬元人民幣)。

往屆獲獎者

● 2023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冠軍 – The Golden Capsule (South Korea)

一款適用于災難救援的、無需醫(yī)護人員手持的靜脈注射設備,由韓國弘益大學的學生團隊發(fā)明。

● 2023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獎 – E-COATING (中國香港)

由回收玻璃制成的環(huán)保型降溫涂料,可有效降低建筑內溫度,以達到減少空調耗電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由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發(fā)明。

● 2022年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冠軍 – Smart HEAL(波蘭)

一種用于傷口敷料的智能傳感器,通過測量其 pH 值來評估傷口的愈合情況,由波蘭華沙技術大學的學生設計。

● 2022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獎 – Polyformer (加拿大)

一種低成本生產 3D 打印材料的塑料回收機器,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學生設計。

欲了解更多常見問題及解答,敬請訪問戴森設計大獎官網及戴森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