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練習生》走了,《創(chuàng)造101》又來了。
在這個大眾娛樂被綜藝強行占領(lǐng)的時代,可能很多人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多久沒有認真看過一部電視劇了。
不看電視劇的原因有很多,太長了、進展太慢了、劇情太老套了等等等等……但罪魁禍首,估計還是因為現(xiàn)在的電視劇都實在是“太土了”!
但其實,說到“土”,誰都沒有廣州的本土電視劇“土”。
本期,我們就來回顧一下,當年風靡廣州乃至全廣東的“土味”電視劇到底有哪些,以及它們到底為什么這么“土”。
《外來媳婦本地郎》
說到廣州的本土神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土味”NO.1。
從BB機時代拍到現(xiàn)在的iPhone時代,這部從千禧年就開播的電視劇,至今已經(jīng)18年有余,劇集也已超過3000集,可謂是“死唔斷氣”(死不斷氣)的典范。
這部劇以廣州老西關(guān)一戶康姓人家的家庭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康家四個兒子“光宗耀祖”與四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外來媳婦”之間因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差異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矛盾故事。
老實又善良,“擔屎都唔會偷食”(挑糞都不會偷吃)的阿光;狡猾又世故,精明能干卻又堪比“鐵公雞”的阿宗;英俊又瀟灑,位居副處長卻又仕途不順的阿耀;鬼馬又精靈,卻常被老板罵處處不得志的阿祖。
(“光宗耀祖”四兄弟)
當然,觀眾最記得的,肯定是“嗓門最大鄉(xiāng)音最重”的阿嬌。
(這是一句根本就沒辦法用正常語氣說出來的“洗腦神話”)
直到今天,這部“史詩級長壽劇”仍然沒有落幕,不禁讓人想問天一百句,為什么都2018年了,這部神劇為什么還在播?
以及,全劇的靈魂人物,將廣州個體戶老板市井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的二哥——“阿宗”(原名郭昶),其實是個東北人。
《乘龍怪婿》
“土到掉渣”的《外來媳婦本地郎》,還有一個古代版本——《乘龍怪婿》。
《乘龍怪婿》原本叫做《中原媳婦嶺南郎》,與《外來媳婦本地郎》相對。但因四個女婿都實在太“怪”,就借乘龍快婿的典故改為了乘龍“怪”婿。
到底有多怪呢,大概也就是這樣吧。
(《乘龍怪婿》中的海朱喬、尚下九、江南大道及西門口)
全劇除了主演“丑”得清奇之外,主角取名字的水平也是一絕。
比如故事發(fā)生在“有德鎮(zhèn)”,有德鎮(zhèn)的鎮(zhèn)官叫“武德訓(xùn)”(合在一起意為“有得震,沒得睡”)。
主角姓賈,叫賈發(fā)(假發(fā)),所以四個女兒就分別叫假西施、假昭君、假貂蟬、假玉環(huán)……
除此之外,還有蕭獨貴(消毒柜)、糖撈鴨(唐老鴨)、巫乃旺(無賴王)、七實一(seven-elevne)等搞笑名字以及用大蒜當算盤的手持“計蒜機”,用紙做成顯示屏的“撈卜”(notebook)以及拉一張大網(wǎng)就叫做“上網(wǎng)”等各種無厘頭笑話。
這些笑話,當年看的時候覺得編劇是人才,現(xiàn)在再看,只會讓人懷疑編劇家里是不是剛通網(wǎng)。
但經(jīng)典的臺詞永遠還是搞笑的,比如這句“我發(fā)覺你養(yǎng)左好多魚,因為你近排越黎越多余”。
《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作為南方衛(wèi)視的常駐嘉賓,當然也逃不掉被嫌棄“土”的命運。
這部劇圍繞民國時期廣州西關(guān)大院里的72家房客展開,主要描述了房東與房客之間的日常較量以及街坊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欺軟怕硬的包租公太子炳、潑辣又貪財?shù)陌馄虐斯谩㈩^腦簡單的補鞋仔、見風使舵的西洋蔡、幼稚可愛的奀妹……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奀妹)
這里的每一個人都真實有趣,就連貪官也顯出幾分可愛,街坊們面對困難臨危不懼的智慧以及其樂融融守望相助的情誼,令無數(shù)觀眾感嘆,怎么自己就遇不上這么好鄰居。
但這也是正常的,畢竟現(xiàn)代人的鄰居只會鉆墻打洞全年裝修以及深夜不睡還要早上早起。
當然,本土劇少不了的“土味”搞笑梗也貫穿全場,比如這段奀妹學(xué)英語。
上述的這些劇,基本就是廣州本土劇最“拿得出手”的代表。然而這些代表,又都是一些“土”得異常純粹的神劇。所以,真的要反問一句,廣州的劇到底為什么都這么“土”?
廣州本土劇“土”,粵語可能得背第一個大鍋。
這么說,可能會引起一部人的反對,畢竟粵語作為一種“上得了正式臺面”的方言,音調(diào)起落有致,婉轉(zhuǎn)動聽,能講臺詞能唱歌,貌似跟土沾不上什么關(guān)系。
但是在廣州本土劇中,經(jīng)常會引用大量粵語的俗語俚語,甚至于將“臟話當做助詞”,在聽得懂的人看來,這是一種熟悉的親切感,但在get不到點的人看來,這種用詞完全無法產(chǎn)生共鳴,反而會給人一種一群“鄉(xiāng)下佬”在對話的錯覺。
畢竟,“死雞撐翻蓋”、“生骨大頭菜”等詞,聽著就跟高級沒什么關(guān)系。
除此之外,廣州本土劇擅長的“家長里短一地雞毛”的劇情,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
主角要結(jié)婚,可以圍繞彩禮嫁妝演上五十集;主角要離婚,可以圍繞心結(jié)誤會演上五百集;主角終于安安分分在一起生活了,又可以圍繞婆媳大戰(zhàn)演個一千集。
主角家的故事永遠沒完沒了,街坊鄰里家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就連巷口的野貓不見了,估計也可以演上個十集八集。
這些生活里的瑣瑣碎碎,拼湊出一大家子的一生,接地氣接到不敢想象的地步,市井煙火氣濃重,自然看起來“土”。
但跟不上時代潮流、思維停滯不前,才是廣州本土劇這么“土”的真正原因。
廣州本土劇到底有多跟不上潮流,看看劇里宛如七八十年代的服裝、堪比整容失敗的造型、以及估計連五毛錢都值不了的特效道具就明白了。
(《都市笑口組》2018年4月某期節(jié)目截圖)
驟然打開電視看到這種畫面,估計沒人會覺得這是2018年的劇,反而莫名想高歌一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
除了硬件方面“土”之外,廣州劇的劇情和梗也是“土”得一言難盡。
為了買房假結(jié)婚,兒媳不孕不育被趕出家門,家族被騙最終窮困潦倒……無論哪一部,都擺不脫常規(guī)劇的影子,舉一反三就可以猜出一百部的劇情,導(dǎo)致每次看都懷疑自己是愛因斯坦上了身。
說了這么多,也許很多人會反駁,廣州的本土電視劇并沒有那么“土”,拿現(xiàn)在的標準去看以前的劇是不道德的。
的確,將時間倒回這些劇剛面世的時候,這些“土氣”的背面,隱藏的其實是廣州本土電視劇曾經(jīng)引領(lǐng)風尚的“潮”。
1986年,廣州一部叫做《萬花筒》的電視劇,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部劇主要講述了生活在廣州萬花筒巷的街坊們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樂,不知不覺間就在兩廣地區(qū)取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就連茶余飯后議論的也是《萬花筒》里的故事與人物。
甚至每到播《萬花筒》的時候,大街上都會清凈許多,人流量明顯減少,因為大家都回家看電視了。
(《萬花筒》劇照)
這部劇奠定了廣州本土劇成功的基調(diào),在那之后的很多年,廣州的劇一直都是全廣東甚至全國的潮流風向標。
但是成功得太早并不是完全的好事,因為別人可以借鑒你的經(jīng)驗,但你已經(jīng)無路可走。
所以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廣州劇似乎就已經(jīng)固定了套路不知道變通,無論演什么,都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九十年代“鄉(xiāng)土氣”。
因此有人吐槽,《外來媳婦本地郎》火了多少年,廣州的本土劇就土了多少年。
但轉(zhuǎn)念一想,人生流流長,經(jīng)歷那么多事,看點土劇消磨一下時光也未嘗不可。
畢竟現(xiàn)在電視里演的霸道總裁愛上我,也比這些好不到哪里去不是嗎。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
告訴我們你小時候還看過什么“土味神劇”
以及是否還記得什么無敵爆笑梗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于作者
本期撰文
阿麗菜
一個其實很愛看《七十二家房客》的土包子阿麗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