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村北部,珠江南岸,與黃沙隔岸相對。范圍大致北至珠江江岸,南至芳村大道,東至山村路北段,西至小渦、塞壩涌。今有資料稱:“1922年辟路時,用石圍筑周圍池塘,故名?!贝苏f不對,因為在1907年《廣東省城內(nèi)外全圖》上,已清楚地標上“石圍塘”名。
關于石圍塘的得名,民間倒是有個有趣的傳說,而且還扯出兩個地名,一個叫鶴立灘,一個叫魚游地。
話說今石圍塘、大渦、小渦一帶,古代是珠江水域,隨著北江、西江的大量流沙聚積,約在明末時成為淺灘,有數(shù)百畝之廣。清初,南??h有個財主預見到這大片河灘終將成良田,便想霸為己有,于是造了假地契,收買了假證人,說這片地名叫鶴立灘,是祖輩買下的,淺水時鶴能站立的地方都是他的土地;另有一個財主也請人造了一張假地契,收買了假證人,也說是祖上買下此地,地名叫魚游地,看得清魚游的河灘都是其家產(chǎn)。兩人都告上南??h衙門。縣官為了撈錢,明知有詐,卻一時說這家有理,一時又說那家有理,結果三年任滿,官司不了了之。
隨著歲月流逝,淺灘漸終成陸,土地肥沃,附近農(nóng)民便在這里種植水稻,并種出了一種優(yōu)質(zhì)稻米。有個無賴想借此做官,便向廣州知府密告,說這種米磨開谷殼后,紅腰紫帶,應作貢品。當?shù)丶澥亢袜l(xiāng)民得知此事后,大感驚怕,因為如果定為貢田,官員來往,將不勝其煩;遇上天災人禍,貢田失收,甚至會惹來欺君之罪。他們商議后,決定在知府來勘踏之前,把這些稻田改成魚塘。于是一連幾晚,農(nóng)民們搬運石料,圍筑成一個廣達數(shù)畝的魚塘,并放上魚。不久,知府前來,看到的只是一口大魚塘,并無稻田,召來當?shù)丶澥吭儐?,都說歷來如此。知府敗興而歸,重罰了告密者。石圍塘即由此而得名。
石圍塘一直是農(nóng)田地,不為世人關注,直到十九世紀后期,英國人通過廣州豪富伍氏,企圖購買石圍塘這塊土地建立夷館,受到當?shù)剜l(xiāng)民反對,只好作罷。石圍塘亦因此聞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興建廣三鐵路,并在此建石圍塘站作始發(fā)站,石圍塘已廣為人知。1927年12月廣州暴動時,廣三鐵路工人組成工人第六聯(lián)隊,與南海、番禺農(nóng)民自衛(wèi)軍一起,攻占石圍塘火車站,并派部分農(nóng)軍入城。石圍塘之名可謂家喻戶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民國37年,石圍塘軍火庫發(fā)生爆炸,曾引起一場火災。
大小渦與山村
小渦是一條村名,亦稱小渦沙地。在塞壩涌東岸,今芳村大道北側。北與大渦村相鄰。原為河灘,明末建村,因村旁的珠江河段水流湍急,多旋渦,故名(與“大渦”相應)。地名今存,已建為繁華地區(qū)。
大渦村在塞壩涌東岸,珠江南岸。南鄰小渦村。明末建村,因村旁的珠江河段水流湍急,多旋渦,故名(與“小渦”相應)。地名今存,有石圍塘分支鐵路線,已建為繁華地區(qū)。
山溪村,如今叫山村,明末清初已成村落,開村的確切年份已不可考。
故老相傳,這里確曾有一座小山,高不過二三丈,其實是一個墩,因在平坦河邊較顯眼,鄉(xiāng)人故稱為山。山上樹木婆娑,山下有一小河流過,風景幽雅,故名山溪。清道光年間“雙桂堂真本”《大通煙雨圖》,在大通寺背也畫上一個小山崗,可以為證。清末,小山因劃為石圍塘火車站范圍而被鏟去。
清代后期至民國前期的山溪村,在今山村路南段(當時是果樹園地)西側、芳村大道北側,花地河西岸。村四周有花地河支流水道環(huán)繞,村名山溪當由此得。當時村西、村南建至水道的東岸、北岸。民國后期仍如此,仍稱山溪村,亦稱山村。建國后環(huán)村水道成陸,修筑房屋,從此不存。
今芳村大道中的一段即建于當年環(huán)村水道的南面水道上,今山村路南段亦部分建于當年環(huán)村水道的東面水道上。當年村以北為禾田,今建為石圍塘煤場;再往北有一條短短的珠江分支水道,其南段今約為石圍塘東街的南段;分支水道西北面是一個大池塘,今約為石圍塘西街的東北段。再往北便是珠江。今山村路以東地(今杉欄上街、杉欄下街、幸福里一帶),在清代后期至民國前期尚是禾田,只在花地河西岸有一些零散的小屋。
在山村路和花地河之間有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清代時,已是楊桃的集散市場。建國后,70年代中期該處出現(xiàn)蔬菜擺賣點,1980年搭建成簡易農(nóng)貿(mào)市場,現(xiàn)已不存。
消失的還有天都古廟(華光廟)。
天都古廟又稱華光廟,在山村正南街,青磚建筑,二十一坑瓦三進,由于一二進之間天井加蓋,看去像四進。
本廟建于何時現(xiàn)已無從稽考。據(jù)傳,華光廟是山村玄壇、金花三廟之一。廟中重修華帝古碑記明確刻有“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季冬重修”字樣。清道光十七年為公元1837年,證明這天都古廟至少已有170多年歷史(一說建于清代初年)。碑記由順德舉人揀選知縣高永思撰,文曰:“山溪(今山村)為清流之所鐘,珠海匯流,鵝潭獻媚,大通名滘,繁衍成村?!比A光帝被當時村民視為保護神,賴之以保境安民,故而重修神廟。
華光是道教的護法鎮(zhèn)山神將,形像十分兇猛,紅臉三目,鋸齒獠牙,睜眼虬須,右手執(zhí)金鞭,左手掐靈訣,身披金甲,足踏風火輪,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故民間又叫他三眼華光。為什么又將供奉他的廟稱為天都古廟呢?道書說他是道教圣地武當山五百靈宮中的統(tǒng)帥,叫華光元帥,故書為天都古廟。
天都古廟廟額及楹聯(lián)“法現(xiàn)五通光梓里;恩垂九陌鎮(zhèn)山溪”為清代中期著名書法家鮑俊所書。此人乃清道光三年(1823)進士,書、詩、畫俱佳,時人稱為三絕。傳說天后宮三字很難寫得好,粵東新建的天后宮廟額,多出其手筆。
本廟是較為典型的鄉(xiāng)村古廟,20世紀80年代尚在,20世紀90年代時為山溪居委辦公用房。今已毀圮不存。
南塘村
南塘村在廣三鐵路南面,秀水東側,南塘大街一帶,包括南福里、梓橋里。清初順治年間建村,因村前南面有一口大蓮塘,故名。地名今存。
芳村地區(qū)在清代、民國時是水鄉(xiāng)之地,河涌縱橫。民間認為天后是水上保護神,北帝是治水之神,故過去芳村地區(qū)最多的廟宇是天后廟和北帝廟。北帝廟有些地方又題額為真武廟。每個大的村鄉(xiāng)都有這兩座廟,只是規(guī)模大小不一而已。芳村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是中市的北帝廟和南塘的真武廟,前者在芳村大埗頭附近,后者在秀水涌東岸,皆得地利,便于水上居民奉祀。
南塘真武廟建于明代。明景泰元年(1450)十月,官軍鎮(zhèn)壓了黃蕭養(yǎng)農(nóng)民軍,相傳當時南??h佛山鄉(xiāng)紳認為這是幸得北帝之助,于是重修北帝廟(今佛山祖廟),各鄉(xiāng)村也相仿興建,南塘真武廟即于此時修建。各處的北帝廟(真武廟)都一樣,神像不戴龍冠,不穿靴子。傳說是真武帝看到下界洪水泛濫,百姓受災,急于下凡制服洪水,穿起衣袍,連鞋冠也顧不得穿戴,駕云而下斬妖龍,治服了洪水。民間于是建廟祭祀,塑神像時都免冠赤足,以示永志不忘。
南塘真武廟聯(lián)額有這樣一段傳說。佛山祖廟靈應祠門前有一副對聯(lián):“鳳形擁出三尊地;龍勢生成一洞天?!睍ㄉn勁有力,更令人詫異的是其倒轉(zhuǎn)龍鳳乾坤(過去一般都是“龍鳳”、“天地”排列的)。南塘真武廟也仿而效之,于是派人專程到佛山請書寫佛山祖廟對聯(lián)的教書先生代書。哪料先生剛好外出,其學生就請來人把紙留下。其中一名學生平時摹仿先生書法頗有功力,一時興起,一揮而就,寫好后一想,這是人家請先生寫的,先生回來不好交待,便想去買回宣紙。一出門口正好碰到先生回來,學生只好承認錯誤。先生一看寫好的廟額和對聯(lián),大為驚奇,心想自己也不一定寫得這樣好,便說不必重寫了。南塘真武廟廟額和楹聯(lián)相傳就是這樣來的。不少識者認為與佛山祖廟之聯(lián)相比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廟未知毀于何時。建國后肯定是毀圮不存了。
南塘原來還有座斗母宮,又名斗姥宮、斗姆宮,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h志》載:“斗姥宮在大通堡秀水南塘村外,嘉慶間鄉(xiāng)人暨羽流募建?!保ㄓ鹆骷吹朗浚?br />
南塘斗母宮是道教宮觀,占地10多畝,建筑宏偉。正門前有一對雄偉的石獅子,進入宮門有一石牌坊,上書“六合圖”。所謂“六合”,一指十二個月中季節(jié)相應的變化(《淮南子·時則》:“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保┒高x擇良辰吉日,需月建與日辰相合,即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為“六合”。道教還把東南西北上下稱為“六合”。
斗母宮所供主神是斗母。斗,指北斗眾星,道教把斗母作為北斗眾星之母,說她有九個兒子,老大勾陳是天王大帝,二子北極星是紫微大帝,其余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就是人們所說的北斗七星。斗母的造型是三目四頭八臂,三目是兩眉之間還有一目,四頭是一個頭四個面。上身左右各長出四臂共為八臂。除兩手合十,其余六手分別拿著日、月、印、鈴等法器。今天黃大仙祠內(nèi)的斗母像便是這樣,不知其來歷的人還以為是千手觀音。
據(jù)說南塘斗母宮是清代廣州最宏偉的斗母宮。宮內(nèi)東偏有一座道倫別墅,宮內(nèi)偏西有一座觀星臺,清同治《南海縣志》載:“(斗母宮)西偏有斗臺,同邑譚心翼茂才祈靈列宿,特布金創(chuàng)造?!睋?jù)傳此高臺為方形,與海珠區(qū)漱珠崗純陽觀觀星臺相似。
當?shù)卦鱾麝P于斗母宮石獅子的故事。斗母宮前有一對石獅子,雕刻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被認為是鎮(zhèn)宮之寶,其中一只石獅子被偷去。為使獅子配對,宮中道長派人到佛山等地選購,買回后才發(fā)現(xiàn)石質(zhì)不相同,成了黑白石獅子,山村黑白石獅子也由此而得名。
清末民初,南塘斗母宮曾改稱“關帝廟”、“文武廟”,左右兩廡供關公、孔子。日軍侵占期間,斗母宮被拆毀。鄉(xiāng)人擔心宮前這對黑白獅子被日軍搶走,連夜把石獅子藏起來,從此再沒有人見到它。20世紀60年代修建山村河堤時,在爛磚廢瓦中發(fā)現(xiàn)了這對石獅子,使它重見天日?,F(xiàn)安放在新黃大仙祠供游人觀賞。
20世紀90年代時,斗母宮遺址為廣州鋼琴廠倉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場。作者:馮沛祖,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花地河西岸的往日痕跡》http://m.ibt120.cn/contribute/55172.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