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康二年(1127),北方發(fā)生戰(zhàn)亂,女真族入侵,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山河變色。宋室倉皇南渡,康王趙構(gòu)即位為高宗,改元建炎,四年后又改元紹興,朝廷播遷杭州,定為“行在”(陪都)。至此,北宋歷史謝幕,南宋時代開啟。
建炎南渡,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整個中原大地,掀起南徙狂潮。尤其是建炎三年(1129)六月,趙構(gòu)下了一道詔書:“朕與輔臣宿將備御寇敵,接應(yīng)中原。官吏士民家屬南去者,有司毋禁?!本拖裣铝艘坏滥线w動員令,豪門巨族紛紛收拾細軟,沒命地向南逃竄。老百姓也如受驚的羊群一般,扶老攜幼,緊隨塵頭之后,洶涌往南、再往南。大庾嶺成入粵的必經(jīng)之路,粵西的水路幾被完全取代。難民在進入南雄后,在珠璣巷棲身,這里就成了一個中轉(zhuǎn)站,再由這里散往廣東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以竹結(jié)筏,繼續(xù)向南逃,直逃到大地盡頭,前面已是茫茫大海,波濤浩渺,再無去路,便在香山安下家來。
客家人都把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奉為圣地。這里曾經(jīng)是他們南逃的“中轉(zhuǎn)站”。寧化地處閩贛交界,崇山峻嶺環(huán)繞,號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因此沒有受到北方戰(zhàn)火的直接荼毒。唐、宋年間,來自八省五十多個州縣的中原移民,大多先在這里落腳,然后再分散流向各地??图椅幕谘擅忍Y滋長。
在珠江口西側(cè),有一處叫唐家灣的地方,北鄰大塢灣、金星門,南鄰香洲灣,南距澳門約四塘汛。有史家考證,唐家灣所在地,是一個有淡水、有人居住的島嶼,外國商船須在此??亢图拥缓罂梢岳m(xù)航前往廣州。于是有人猜想,這個島嶼原來是沒有名字的,藩商既然把中國稱為“唐家”,而這里的島嶼是一個優(yōu)良的港灣,便命名為“唐家灣”。這個大膽的猜想,包含了兩重意思:一是唐家灣的“唐”,與唐朝的“唐”是同義的,二是唐家灣是藩商為之命名的。
不過,根據(jù)文獻記載,唐朝時這里雖有人群村落,但規(guī)模很小,名為“橫溝浦里”,并非姓“唐”。在唐姓遷入前,這里主要是江、程、馮三姓,人稱“三家村”。本地唐姓一族,始祖唐陶(字居俊,號紹堯),南宋時從珠璣巷流落新會,傳至第五世唐箕(字子英)再輾轉(zhuǎn)遷入香山,初在釜涌境定居,后來嗣族分散到釜涌境、三鄉(xiāng)、雞拍等地?!疤萍摇弊鳛榈孛?,首次出現(xiàn)在文獻上,是明嘉靖三年(1524)的《梁氏家乘》和明嘉靖三十三年(1544)《香山縣志》,這時距離唐朝,已經(jīng)很遙遠了。
唐家灣“背山環(huán)港,內(nèi)勾外鎖”,風(fēng)水非常好。唐家在這里扎根后,浸明浸昌,瓜瓞綿綿。在中國近代史上,唐廷植、唐廷樞、唐翹卿、唐麗泉、唐國安、唐紹儀等一大批顯赫有名的人物,都是從唐家灣出來的。
上柵盧姓始祖盧隆(字始昌,號龍莊),南宋咸淳九年(1273)從珠璣巷遷到新會潮連盧鞭,再分散到各地,有的去了佛山,有的去了歸善,有的去了東莞。留在潮連盧鞭的一支,傳到七世祖盧彬(字芳松、大振,號霞山)時,遷入香山蓮塘境(即上柵),被奉為上柵支系的始遷祖,稱為平臺“霞山支系”,又稱“大盧”,其子孫分布在上柵、員山仔(今名員峰)、南大涌等地。這一系的人在清代從事茶葉貿(mào)易,出了不少富家巨室,都是門庭盛貴于一鄉(xiāng)。另外還有細盧一系,是怎么遷入香山的,已難以追溯。
在宋室南渡這波移民潮中,有一個故事,在珠江三角洲流傳甚廣,那就是皇室蘇妃私逃出宮,在珠璣巷隱居,最后導(dǎo)致牛田坊五十八村九十七人結(jié)伴南逃的故事。其中最詳細的版本,是《槎滘羅氏族譜》中的《珠璣徙居事志》。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建炎年間,皇宮中有一名蘇妃,貌美如花,但秉性貪淫,激怒了皇上,被貶入冷宮。后來她設(shè)法逃了出來,裝扮成丐婦,行乞于京城。南雄府始興縣牛田坊有一富人叫黃貯萬,奉官府之命,備船運糧上京,遇到蘇妃在碼頭唱歌乞討,黃貯萬見她外表雖然污糟邋遢,但明眸皓齒,卻是掩藏不住,舉止動靜,都與俗人不同,便把她收容在船上,回家后納為寵婦,改姓張氏。后來雖然知道了她的身世,但自以為這事神不知鬼不覺,只要不對外聲張,便可瞞天過海。
不久,皇上想起了蘇妃,想召她出冷宮,才發(fā)現(xiàn)早已鴻飛冥冥,龍顏震怒,敕兵部尚書行文各省司道府縣,嚴(yán)行訪緝,但經(jīng)年沒有下落。直到黃貯萬的一個家仆,因事被逐出門,懷恨在心,把這件事泄露出去,京師沸傳。張英貴擔(dān)心皇上責(zé)怪他訪查不力,偽稱南雄府始興縣牛田坊有賊作亂,流害平民,冒奏皇上準(zhǔn)行,派兵進駐南雄府牛田坊,以建兵寨為名,要蕩平這個地方。
牛田坊有歲貢生羅貴,親戚在京做官,向他通風(fēng)報信,把五十八條村的村民,嚇得六神無主。羅貴和大家商量:“自祖?zhèn)髀勀戏綗熣危翉V人疏,必有樂土可居。大家向南而去,但遇安處,岡山融結(jié),田野寬平,又無勢要之處,眾相開辟住址,朝夕相見,仍如今日?!贝蠹叶颊f好,于是由羅貴領(lǐng)銜,九十八人會簽,陳告縣衙,準(zhǔn)立文案、文引,再向府衙申請,立號編甲。紹興元年(1131),這九十八人,各攜家眷,挑著家什,坐著竹筏,浮湞水而下,急急如漏網(wǎng)之魚,逃往珠江三角洲,然后四分五落,星散到各地,有的逃入南海,有的逃入新會,有的便逃到了香山。
這個故事的另一版本,主角仍然是宮中妃子,不過蘇妃變成了胡妃,時間也從南宋初的紹興元年(1131),移到了南宋末的咸淳八年(1272),相隔一百四十余年。這年皇帝舉行祀典,由賈似道擔(dān)任大禮使。祀典結(jié)束后,天降大雨,皇帝本應(yīng)乘輅還宮,近臣胡顯祖勸皇上改乘逍遙輦,皇上問:“問過大禮使了嗎?”胡顯祖隨口回答:“大禮使已經(jīng)同意了?!边@事激怒了賈似道,認為禮儀之事,不容大臣干預(yù),于是逼皇上罷免胡顯祖,否則他就撂挑子?;噬掀扔跓o奈,只好罷免了胡顯祖,并把胡顯祖的妹妹胡妃送出宮,削發(fā)披褐。
胡妃出宮后,并沒有與青燈古佛為伴,而是流落街頭為丐,被南雄保昌縣富民張貯萬(不姓黃,改姓張了)看中,帶回保昌牛田坊,納做箕帚之妾。后來這事在鄉(xiāng)間漸漸傳開,被官府知道,這是欺君大罪,牛田坊的人擔(dān)心朝廷報復(fù),急于逃災(zāi)躲難。于是珠璣巷九十七家共議南行,向縣衙申請路引。其中就有小欖麥?zhǔn)系南茸纣湵貥s、麥必秀、麥必達、麥必瑞、麥必雄兄弟五人,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1273)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廣州,五月十五日到香山黃旗角鄉(xiāng)(即黃角),不久再分散到各屬。其中一支,在元代至治三年(1323)遷至小欖滘口涌。
麥必達率領(lǐng)家人到黃角定居后,捐錢十萬,建立石基以防水患。這是香山東北部(今番禺南部)最早的圍墾和石堤工程。小欖小圍、四沙小圍、三灶島等地,都留下先民筑圍的痕跡。在兩宋三百二十年間,香山、南海、東莞、番禺、三水、順德、高要、博羅等地,共筑堤28條,長達兩百多千米。
然而,關(guān)于皇妃的故事,還有多個版本,有的說蘇妃出宮是紹定年間(1228—1233)事,因與東宮不和,越宮潛逃;也有說蘇妃與胡妃是同一人,只是出宮后改了姓而已;也有說蘇妃出宮后,隱姓埋名,在某庵堂里終其天年,所謂嫁了富家翁的事,純屬訛傳;還有說胡妃出宮后,患了癲狂癥,溺水而亡,賈似道卻誣陷民間藏匿,以致珠璣巷的民眾大起恐慌,紛紛舉族奔逃。
《小欖麥?zhǔn)献遄V》認為:“究之事遠年湮,傳聞異詞,歲月不無訛舛,而揆厥時勢,當(dāng)不離南渡后紹興間者為近,決不在咸淳間時也?!比欢?,不管說紹興年間、紹定年間,還是咸淳年間,都備受質(zhì)疑。不少歷史學(xué)者,甚至通過考證建炎年間有沒有皇妃姓蘇,咸淳年間有沒有皇妃姓胡,哪一朝有歲貢生叫羅貴,宋代的南雄是稱“州”而非“府”,官府文案、文引,與宋代格式不符等等破綻,來證明故事穿鑿附會,不過是把正史、野史、坊間閑話、演義傳奇,炒成一碟而已。
李常被視為中國最主要的姓氏之一。香山石岐的紫里、麻洲街、塹頭街,良都恒美、庫充,隆都涌邊、涌頭、嵐霞、起鳳環(huán)、大嵐,得都李家村,欖都山邊坊、東邊涌、永寧、宜南,四字都小隱、李屋邊,谷都茅灣、神灣等地,都分布著眾多的李姓居民。小欖李姓是宋末避亂時從珠璣巷遷到荔枝山,再遷入小欖?!断闵饺识悸橹蘩钍献遄V》說,李氏先祖居南雄珠璣里,宋季避亂逃到新會,咸淳七年(1271)從新會徙居仁山下,再分散到各地。
北宋時代,香山大欖、小欖,四面環(huán)海,因境內(nèi)有小山丘形似橄欖而得名,最初可作耕地的平原不多,而且地勢較低,不足防潦,所以人煙稀少,只有漁民捕魚為生。宋建隆元年(960),人們開始在永寧、九滘至第一埒,修筑了小欖小圍,同時在橫欄貼邊,修筑四沙小圍,以解決旱澇問題。
然而,大欖一帶,還是煙水蒼蒼,蓢草茫茫,沒有多少人居住。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有竇姓的疍民,在這里建屋定居。隨著大量中原人南遷定居,大欖飛駝嶺西南側(cè),逐漸人煙稠穰,出現(xiàn)了規(guī)模較大的自然村落——岡頭村。杜、毛、曹三姓,居岡頭村及飛駝嶺附近;曾、羅二姓,居鳳山北麓岡底涌一帶及西南麓(即竹源羅涌)一帶。羅姓的始遷祖叫羅起鳳,其家族頗為富有,在當(dāng)?shù)匦蘖艘蛔漳景鍢?,命名為“起鳳橋”,還開鑿了一條河涌,稱為“羅涌”。
小欖何族,在龍廷槐的《柳州太守何敬亭墓表》中說,何族世居北方,北宋末年,中原多故,挈家南徙,流寓南雄珠璣巷,后遷香山小欖鄉(xiāng)。而何大佐的《欖屑》引《南雄水木記》記載甚詳:咸淳八年壬申(1272)胡妃被逐出宮為尼,第二年患癲狂癥,溺水而亡。哄傳賈似道怪罪民間收匿,準(zhǔn)備大舉搜捕。人民畏懼,舉族奔逃?!皶r無舟楫,我祖兄弟砍竹為排,乘流飄泊。夜半突至連江口,潦水沖散”。一部分人逃到南海縣西琳都華桂坊,后來遷到小欖鳳山下,在鳳山南麓三角社定居,以制作豆腐為業(yè),因為鳳山的泉水清冽甘甜,做出來的豆腐特別嫩滑,所以生意十分興旺。后人為紀(jì)念先祖,便把該泉命名為“思源泉”。
隆都山谿角的劉姓,其始祖劉汝賢,是宋代宣和年間南雄刺史劉仲敏之子,紹興末年由珠璣巷遷到香山土瓜嶺,六傳后遷到山谿角,光大其族,分支到石岐、龍聚環(huán)、涌頭、寮后、龍眼樹涌、坑口圩、北臺、胡蘆棚、湖洲、沙棚下、龍?zhí)?、庫涌、新村等地。在齊東、古鶴等村,還有劉族的另一支派。
查香山各村各姓的族譜,南屏張族、容族,譚井劉族,平嵐林族,大都陳族,大車林族,麻子陳族,濠涌嚴(yán)族,南塘簡族,岡背陳族,坎下梁族,張溪梁族,古壩韓族,赤坎阮族,海州魏族,莆山陳族,南村曹族,永原繆族,眾角阮族,北山楊族,四字都陳族,山場吳族、鮑族,鴉岡郭族、劉族,良都郭族、楊族,麻洲李族、藍族,隆都劉族、余族,水塘頭陳族,龍頭環(huán)侯族,唐家灣唐族,婆石村陳族,過城高族、任族,小欖梁族、李族、麥族、孫族、朱族、何族、吳族、鄧族、杜族、劉族、甘族、羅族、石族、李族,四字都黎村梁族,淇澳鐘族、蔡族、蘇族、姚族,大涌南文蕭族,都宣稱自己是兩宋時期,從珠璣巷遷入的。
這些開村昌族、百世流芳的故事,在珠璣巷族譜中,比比皆是。他們真的都是從珠璣巷來的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人們修族譜,是要讓子子孫孫牢記住自己的根。但有時為了攀上“河洛移民”的“顯貴血統(tǒng)”,在編撰族譜時,會無中生有給自己杜撰一個中原的根。這種現(xiàn)象,在珠璣巷的族譜中,亦習(xí)以為常。甚至有些世代在伶仃洋上浮蕩的疍家人,也自稱來自珠璣巷。有人忍不住質(zhì)問:“你的足趾甲沒有凹陷,哪里是中原人士?”他們笑嘻嘻地反駁:“我們有錢,坐船南下,所以足趾甲好好的。你們窮,靠兩條腿從珠璣巷走來,還不把足趾甲走爛了?”
然而,無論如何,在南下移民的心目中,珠璣巷已經(jīng)成了一個不可動搖的文化符號,是身世血脈的標(biāo)志,代表著“天水家聲”“南陽世澤”“洛水源流”“西平舊居”。如今在珠璣巷的門樓上,仍刻著“珠璣古巷,吾家故鄉(xiāng)”八個大字??图胰艘渤S靡痪湓拋砑钭约旱淖拥埽骸皩庂u祖宗田,不丟祖宗言?!彼^祖宗言,就是他們與留在遙遠北方的宮廟城社保持聯(lián)系的精神紐帶,是他們文化習(xí)俗和家學(xué)淵源的象征。不管他們是不是來自珠璣巷,但他們的精神,都和珠璣巷緊緊聯(lián)在一起。這一點,殆無疑義。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葉 曙明,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中山人的血脈淵源》http://m.ibt120.cn/column/90186.html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