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妙觀的前身是建于唐代的開元寺,位置在今中山六路中六電腦城處。唐天寶七載(748),律宗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后,南海太守、采訪使劉巨麟向朝廷奏報,皇帝下詔留鑒真在廣州開元寺供養(yǎng)。鑒真在開元寺住了一春,然后北上韶州,離開廣州時“傾城遠送”,([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短拼蠛蜕蠔|征傳》)非常熱鬧。
開元寺占地甚廣,中山六路以北,祝壽巷以南,海珠北路以西,人民北路以東,約1.2萬平方米。唐元和十二年(817),國子祭酒孔戣出任廣州刺史,在寺地范圍內(nèi)建了座廣恩館。南漢大寶十年(967),以南漢后主劉鋹之名鑄造了一座鐵塔,置放在開元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光孝寺住持僧紹喜將塔移至光孝寺,并建殿保護。鐵塔今仍存光孝寺。
- 中六電腦城
- 中六電腦城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詔天下建天慶觀,祀圣祖趙真君,開元寺改為天慶觀。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朝廷又下詔增設圣祖殿。廣州天慶觀又稱“圣帝殿”。宋皇佑四年(1052),儂智高進犯廣州,天慶觀毀于兵燹。宋治平年間(1063-1067),到廣州經(jīng)商的三佛齊(今印尼)人,目睹天慶觀變成一片廢墟,于心不忍,回國請其國王地華迦羅捐資重建,并購田地充作觀產(chǎn),至宋元豐二年(1079)完工。三佛齊人捐資重修天慶觀,成就了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的佳話。其后天慶觀改稱玄妙觀。1962年,在祝壽巷小學校內(nèi)出土古碑《重修天慶觀記》(現(xiàn)存越秀山鎮(zhèn)海樓下碑廊),碑文記述了此事。
北宋紹圣元年(1094),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往惠州。他路過廣州時,寓居天慶觀,他發(fā)現(xiàn)廣州人生活深受咸水困擾,地方官員們無力解決民間疾苦,卻霸占了最好的水井。蘇東坡在信中引用了羅浮山一位道長的話:“廣州一城人好飲咸苦水,春夏疾疫時多所損矣。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貧下何由得。”(蘇軾《與王仲敏》)為了尋找優(yōu)質(zhì)的井水,蘇軾請人在天慶觀鑿井,后人名之為“東坡井”,又稱“蘇井”。當時水質(zhì)甚佳,僅次于光孝寺的達摩井。挖井時得一龜形大石,故該井又叫“石龜泉”。
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方大琮挖深東坡泉,并護以定林寺廢寺鐵井欄(定林寺為南漢所建二十八寺之一,在天慶觀附近,時已廢),又作《鐵井欄銘》略云:“眾妙堂,東有泉;經(jīng)品嘗,眉山仙。名去堂,井不遷。宋淳祐,越五年。方大琮,來莆田。去者還,人耶天。得古欄,和名鐫;澤物遠,與坡傳?!敝麑W士李昴英題有續(xù)銘《廣州天慶觀眾妙堂東坡井泉銘——方右史取取定林寺銕井欄護之》:“考經(jīng)云,坡記成;名非古,堂遂輕;兩翁像,久晦明。偉方公,舊觀仍。取彼欄,護此泓。新作蓋,環(huán)以銘。遺千年,飲清泠。續(xù)銘誰?李昴英?!薄皟晌滔瘛敝府敃r在天慶觀中有蘇軾與方大琮像。清代樊封《南海百詠續(xù)編》有詠蘇井詩:
在西門內(nèi)元妙觀。通志云:蘇井在眾妙堂前,東坡來廣時手浚治者也。李文溪集載蘇井甘冽,為名賢手澤。廣帥方大琮取定林寺鐵護之,環(huán)勒銘贊,今亡矣。
精鐵銘欄跡久磨,
王孫絮絮滿庭莎。
硃砂墨沼今何在,
誰似知音春夢婆。
井在元妙觀西偏,芳冽異乎他泉。乾隆初住持道人黃三純墾井旁隙地為菜畦,啟土三四尺,得朽木盈丈,視之洋舶也。搜掘至艙,獲藏鏹無算。蓋漢魏時此處尚屬汪洋耳。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宣慰使答刺海重修天慶觀,改稱玄妙觀。元末明初道士蕭虛集,居琪林觀,以詩文名世,慣以琪林代稱玄妙觀。仿光孝寺山門背面有“訶林”匾額,玄妙觀山門背面亦有“琪林”匾額,故玄妙觀又稱“琪林觀”。
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琪林蘇井”,即指蘇東坡在天慶觀所開之井。琪林即指玄妙觀,以“琪林”寓意城中的玄妙觀為人間仙境。明初道士蕭虛集,居琪林觀,以詩文名世,慣以琪林代稱玄妙觀。仿光孝寺山門背面有“訶林”匾額,玄妙觀山門背面亦有“琪林”匾額,故玄妙觀又稱“琪林觀”。
明洪武初年(1368),征南將軍廖永忠重修玄妙觀。琪林門內(nèi)為儀門,有甬道直達三清殿、玉皇寶殿和真武殿。甬道兩邊有鐘樓、鼓樓;再東側為東廡、金剛庵、方公祠、得閑亭、功德院;西側為西廡、忠靖王廟、眾妙堂。蘇井在眾妙堂外。桂殿蘭宮,嘉木成林,夏有黛綠,秋有蕭瑟。吸引了不少文人騷客在玄妙觀雅聚,吟詩作畫。觀南園五子之一、詩人孫蕡曾在觀中東部的得閑亭居住,寫下《琪林夜宿聯(lián)句一百韻并序》,另有詩句“群英結詩社,盡是琪林仙”(孫蕡《南園歌贈王給事彥舉》)。
、
及至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諱,“玄”易以“元”。因此,從康熙年間起,廣州玄妙觀改稱為元妙觀。東西分別增建金剛庵、忠靖王廟。清初觀內(nèi)尚有巨型石龜一只,并有眾妙堂、蘇(軾)公像、方(大琮)公祠、玉皇寶殿、真武殿和蘇井等勝跡。山門前有一座石雕負子母獅,民間風俗,每年元宵之日,城中婦女紛紛到元妙觀,焚香膜拜,向石母獅祈禱求子。元妙觀前香煙如云,花燈如海,非常熱鬧。這個風俗一直延續(xù)至民國初年。
民國以后,元妙觀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急遽變化,拆城墻后,興建大量民房,觀地逐漸被擠壓侵蝕。1921年,政府力倡“改革風俗,破除迷信”,元妙觀被政府征收公用,改建為市立第一兒童游樂園。1934年,元妙觀被完全拆平,時觀內(nèi)尚存古物有蘇井、銅鐘、聚寶爐、菩提樹、龍亭爐等,逐漸散失湮滅。元妙觀遺址曾先后改作市立第三中學校、市立實驗中學、市立第十三小學。1936年改為市立美術學校。
1949年以后,蘇井被填埋,石龜亦被砸碎,元妙觀遺跡蕩然無存。今光孝路東側仍有井邊巷(舊稱井頭巷),為蘇井故地。據(jù)考證,三清殿月臺的石圍欄,后移到懷圣寺。1987年祝壽巷小學建設體訓大樓,有人收拾石龜碎片,加以復原,體形龐大,長約兩米,寬1米余,并在體訓大樓首層東南建水景加以保護。
最新評論